
|
 |
校史與沿革
中山大學是一位憂國憂民的中國革命先行者,也就是我們的國父孫逸仙博士,在他晚年所創建的。他希望這所大學培育出,為建設苦難的中國而努力;而影響現代中國至深且鉅的中山思想《三民主義》,便是孫逸仙博士在本校的16次系列講演所彙輯成書的。
|
1923年孫逸仙博士在他逝世的前二年,創建了一文一武兩大學府,文為廣東大學(1926年更名為中山大學);武為黃埔軍官學校。這兩所學府在現代中國史上創造了空前的貢獻與歷史地位。
|
本校在廣州石牌創校後,因抗日戰爭匆匆南遷,先後復課於雲南,繼移校於粵北,1945年又遷回石牌原址,弦歌未絕。1949年,政府播遷台灣,早有復校之議,祇以機緣未至,迄至1980年始由首任校長李煥在高雄西子灣現址復校。
|
後經趙金祁、林基源及現任校長劉維琪之辛勤經營,從創校的四個學系、兩個研究所、學生189人發展成今日文、理、工、管理、海洋科學、社會科學等六個學院,共計十四個學系、二十八個碩士班、十八個博士班,學生5196人,蔚然成為國際學術重鎮。 承繼優良歷史的庇蔭,中山大學享有傳統給為予的榮耀,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大學;在台灣,復校的中山大學結合台灣經驗,造就成一所朝氣蓬勃的年輕大學。創校七十五年,中山大學擁有七十五歲長者的智慧;注入台灣精神,中山大學同時具有十七歲青年人的活力。
|
|
|
 |